珠繡工藝源于潮繡,廣泛運用于日常裝飾上,亮片明珠經針線穿梭,在紡織品上綴成典雅的藝術圖案,提升了產品的顏值和品質,煥發出璀璨的藝術之光。近期,潮州珠繡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。
閃耀珠光遇上新潮設計,產生別樣風情,珠繡將華麗的美感表達與時尚的設計風格相融合,為婚紗禮服的高貴加持,在國內外展臺上綻放異彩。珠繡工藝向上可奢華、向下可親民的屬性,在生活中也得到廣泛運用。
中國刺繡藝術大師 “粵繡(珠繡)”省級傳承人 黃偉雄:珠繡主要運用在四個門類上,第一個門類是在服裝上的運用,婚紗、禮服,包括旗袍,羊毛衫、時裝上釘珠;第二是在服飾方面,包括珠繡袋、腰帶、披肩、珠帽、珠鞋,還有和服裝配套的領圍、耳墜、項鏈、頭飾等;第三是日常用品,口紅盒、小錢包、裝眼鏡的眼鏡袋、珠繡相框,鑰匙包、茶杯墊、書簽、珠簾等;第四個是藝術品。
珠繡應用到日用裝飾上的歷史悠久,新中國成立后,珠繡因為材質獨特、工藝別致在海外大受歡迎,這才讓珠繡逐漸成為潮繡的新品種。改革開放的春風,也給潮州珠繡產業帶來難得的發展契機。
中國刺繡藝術大師 “粵繡(珠繡)”省級傳承人 黃偉雄: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對工藝美術,包括刺繡行業都非常支持和重視,特別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,隨著“三來一補”的來料加工,珠繡行業開始興旺起來,到了九十年代后,很多民營企業開始做婚紗、禮服、珠繡袋,當時最高峰時是有1600多家企業。
市婚紗晚禮服協會常務副會長 鄭劍波:這一行業自從中國入世后發展是很快的,最初最高峰時,一天接了7個客戶,7個客戶來自美國、中東地區、歐洲各個地方,因為入世后市場放開了,企業可以自主出口,非常多國家的客戶就直接找到廠家。
“潮州珠娘免落田,銀針繡出半年糧”,這句話描述的便是當時的場景,做珠繡一度成為潮州婦女小孩幫補生計的主要技能。
珠繡從業人員 黃金蓮:到了結婚那會兒,又要照顧孩子,又拿點珠繡的手工活來做,可以補貼家用,又可以照顧孩子,又能打理家庭,一舉兩得。
珠繡從業人員 蔡娟云:到了八歲,放學回來,也會拿針來學習珠繡,到十多歲就會跟著母親去拿一些活兒來做,可以有零錢可以買吃的,近十人都在巷口做珠繡,邊做珠繡還邊聊天。
直面困境適時而變 活化非遺未來可期
“家家擺繡框,戶戶有繡娘”已成為時代記憶。和許多非遺項目一樣,工業化的便捷和廣泛應用給制作繁復的非遺手工藝帶來沖擊,潮州珠繡也面臨著市場萎縮、人才斷層的困境。如何“?!敝袑ぁ皺C”,如何讓這項非遺“活起來”“走下去”,也是廣大珠繡人的時代命題。
目前在珠繡生產一線,無論是車間全職工人還是鄉間兼職繡工,大都以大齡女性為主,幾乎不見年輕人的身影。
珠繡外發人員 許湘玲:做珠繡活的人越來越少,隨著社會發展,大家就去企業做陶瓷、貼花紙之類,做珠繡的工價不是很高,所以只剩一些老阿姨,才拿一些珠繡活在做,補貼家用。
潮州珠繡的出路在何方?業內人士認為,必須讓傳統融入現代,適應市場變化;不僅需要生產性的傳承,還要著力于非遺傳承下的再創造,珠繡才能煥發新生。近年來,不少珠繡企業積極轉型升級,拓寬產品類型和銷售渠道,在疫情影響下,一些企業及時調整發展思路,轉戰國內市場。
市婚紗晚禮服協會常務副會長 鄭劍波:對國內的市場,企業需要有自己的品牌;第二需要研究國人的需求,就是要有傳承,中國元素是什么,如何運用到婚紗禮服里面來;第三是從高端去著手,從每個人的個性,為他們著想去設計。傳統的東西也需要政府在這行業的政策支持,使大家不會忘記這行業,加入這行業,這行業才能生存下去。
在打造珠繡品牌的同時,珠繡傳承人不忘在藝術領域潛心鉆研,積極探索傳統珠繡技藝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之路。目前,不少傳承人致力開創“珠繡+研學體驗”“珠繡+文化旅游”等融合形式,延續非遺的生命活力,也積極推進非遺“進課堂、進教材”活動,開啟對非遺的啟蒙教學。
中國刺繡藝術大師 “粵繡(珠繡)”省級傳承人 黃偉雄:希望政府層面能開設對刺繡學生的培養,包括珠繡、潮繡、抽紗,作為學校一個???,專業的課程來培養?,F在都有進校園,百名大師進校園,做非遺傳承教學,但都是學校學生的興趣班來學的,如果能做成專業課程,如陶瓷、潮菜都是開設專業課程來培養,那會更好,培養專業人才,以后畢業后從事這方面去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