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 : 首頁>品讀·人文>文化追尋>潮文化 > 【“潮智匯”潮州文化沙龍】年輕與古老的對話——年輕人的非遺世界
【“潮智匯”潮州文化沙龍】年輕與古老的對話——年輕人的非遺世界
來源 :
發布于 :2022-03-22
圖片

 


  為深入發掘潮州優秀傳統文化內涵,推動潮州文化研究,10日,“潮智匯”潮州文化沙龍第二十八期《年輕與古老的對話——年輕人的非遺世界》在唐伯元故居舉辦。幾位80后、90后的非遺傳承人及專家學者,以年輕人的視角,圍繞刺繡、陶瓷、麥稈畫、養生香藝等潮州非遺項目,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潮州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展開討論。
  本期文化沙龍由市委宣傳部主辦,市社科聯承辦。

圖片
鄭燁娃(高級工藝美術師):
創新產品創新傳承方式讓麥稈畫枝繁葉茂
  自2014年臻素工作室成立以來,我一直致力于麥稈畫文創產品的研究與開發。如何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,讓非遺具有實用性、普遍性、時代性。我們找到了兩個方向:從傳承模式上創新;從產品上創新。
  潮州大多數非遺傳統工藝的傳承形式,仍是師帶徒、家族傳承的模式。但現在,新一輩生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,對學習與工作的需求已不像老一輩那么單一。這是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,傳承也應有新模式。
  我總結了三點新的傳承形式——播種、深耕和施肥。
  2015年,我開了第一家店面,發現好多潮州人,特別是小朋友,不知道潮州麥稈畫。這讓我意識到傳播傳承需要“播種”。于是我開設了線下體驗課,讓小朋友體驗到工藝的精髓與匠人的不易,也把一顆顆傳統工藝的種子埋進孩子們的心里;線上則以DIY材料包的教學形式,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更深遠、更廣泛的傳播。
  近幾年來,國家非常重視非遺傳承,“非遺進校園”就是一種新的傳承形式,我稱之為“深耕”。2012年開始,我受聘于潮州市高級技工學校進行麥稈畫專業課教學,我把從父親那里學來的手藝,結合工藝美術專業進行了整合梳理,通過撰寫教案、編寫校本教材等,將麥稈畫的傳承模式從一對一、手把手推到系統化、專業化、規范化的軌道上發展。
  而要加快傳播速度, 就必須對不同人群進行持續性的技術培養,比如美術從業人員、手工創業者等,通過他們以點帶面進行傳播,這樣的傳播速度會更快。這是一種技術的不斷輸出,通過“施肥”,讓麥稈畫得到更好傳承,枝繁葉茂。
  而產品的創新方面。潮州傳統的麥稈畫在不同時代,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。一開始的麥稈工藝是以編織的方式存在的,用于民間的祭祀活動或以玩具的形式出現;上世紀80年代以前,它曾以手工盒、茶罐、書簽等生活類工藝產品的形式出口;上世紀90年代后,它以家居的裝飾畫為主,比如掛畫、擺件、屏風等。而在現代,賦予它新的生命是我們這一代傳承人的使命。
  首先要結合新技術,解決實用性問題。比如茶杯墊,如何讓它既融入麥稈畫的美,又具備其應有的實用性?我們通過滴膠制作工藝,讓麥稈耐高溫又不怕水,從而把麥稈畫的畫面保留在我們的茶杯墊內,既具備觀賞性、又解決了實用性的問題。其次,要尋找適應時代需求的新載體?,F在大多數人都離不開手機,手機便成為能夠助力傳播的新載體。我們第一件文創產品就是手機殼。在手機殼上加入麥稈元素,讓手機殼的畫面看起來更有時代感,更適合年輕人的審美。此外,以DIY材料包的形式,讓大眾自己動手制作,既讓大家體驗制作的樂趣,也能了解工藝人的不易和艱辛。目前,我們正在研究嘗試用新科技的手段,解決機械化量產的問題,讓麥稈工藝以更有趣的形式出現?! ?/span>

圖片
佘旭壘(潮州市香聚粵繡研修院首席技術官):
融入日常用品搭上“數字高鐵” 多形式展示潮繡魅力
  首先,很多人對潮繡有一種誤解,覺得它只是用于我們的裝飾畫,但其實在古代,刺繡常被應用于衣物上?,F如今,我們希望把這一份精美重現在衣服上,或者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包包上。刺繡隨著日常用品“走”到各個地方,是一個移動的宣傳,能夠被更多人所了解。再者,潮繡產品除了部分是非遺高級定制作品之外,仍有許多產品走的是平價路線,從而使更多消費者能夠接受它。我希望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潮繡產品,打破大家對潮繡使用場景的固有印象,讓潮繡走進衣食住行,就是在生活里為潮繡做宣傳。
  除此之外,還可以搭上“數字高鐵”,讓潮繡的發展“駛入快車道”。通過電商直播推廣潮繡產品?,F代人的購買習慣及消費理念發生了變化,電商直播不僅增加了新的銷售渠道,也是一個新的非遺文化宣傳窗口。在直播過程中,需要不斷地介紹潮繡產品,這同時也在傳播潮繡文化。同時,也可以通過數字虛擬化,豐富我們的銷售形式。一件潮繡產品,我們把它轉換成動態展示、3D展示,大家并非購買這件潮繡產品的實物,而是購買了一幅虛擬畫,擁有這幅畫的版權。100位顧客購買虛擬畫,就有100位潛在顧客,有更大的機會把她們轉化成購買實體產品的消費顧客。同時,通過數字化呈現,更能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展現潮繡的精美。此外,處在新時代,面對年輕群體,我們以刺繡為主題開發小游戲,可以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。通過這種新穎的,跨地域、跨時域的形式,拓展潮繡的宣傳渠道,加大刺繡的宣傳力度。
  
圖片
許澤榮(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):
重創新守傳承 弘揚陶瓷文化
  潮州是中國瓷都,有很好的陶瓷文化底蘊和氛圍。一直以來,我對絢麗色彩的東西都情有獨鐘。從小就努力學習繪畫知識,包括工筆畫、山水畫、油畫等。走上社會后,就到陶瓷顏料廠學習,了解釉料。后來,慢慢地從一名土礦師傅變為調料師傅,再把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斷進行總結、創新,全身心投入到陶瓷作品的創作中。就拿我創作的一批高溫窯變瓷作品來說,各種各樣的釉料礦物在高溫中經過碰撞、融合和流動,燒制出來的瓷器富有抽象感和流動感,顏色極其豐富,千變萬化。而且經過1300多度高溫燒制,釉面色彩會經久不變。
  剛開始研究釉面的時候,我拜訪了多位國內外知名業內人士,請教了很多關于藝術陶瓷的問題。在此基礎上了解更多陶瓷的表現形式、造型設計、配方工藝等,博采眾家之長,加上自己對新材料的理解,融入了一些當代人的新想法,從而創造出屬于當代的陶瓷新釉和新的器形。
 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新銳人物,我有義務和責任把非遺文化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下去。近年來,我的窯變藝術博物館定期免費向一些熱愛陶瓷文化的學生開放,讓他們體驗陶藝手工,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。接下來,我準備把自己的藝術館打造成一個交流和學術探討的平臺,通過舉辦各種活動,邀請外面的陶藝家、工藝美術師過來,共同促進陶瓷藝術的交流,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  
圖片
王彩潔(潮州養生香藝第五代傳承人):
傳承香文化既要不斷創新又要注重推廣
  潮州養生香藝是潮州的傳統技藝,以天然芳香為原材料,通過制作香囊、香牌、香珠等香品和展示熏香禮儀,從而使心靈感受香優美氣息的呼吸藝術。熏香禮儀結合腹式呼吸,儀式講究,手法嚴謹,是一場美學盛典,是一次心靈的沉淀。
  宋代是香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,用香、調香、斗香、制香被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香文化被少數人所知?,F代年輕人包括傳承者,都有責任和使命傳承和弘揚我們的香文化及香藝。
  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發展創新。創新主要體現在技藝的推陳出新,原材料配置的創新。比如我們采用潮州三寶中的佛手果、老藥桔為特色香料;要結合時代的需求,創作出獨具特色、受眾面更廣的文創產品,比如香牌、香珠手串、耳環、漢服配飾,旗袍壓襟,車掛、扇墜等等一系列特色香品。
  做好文創產品創新工作的同時,還要注重它的推廣。要發展“文商旅”模式,結合文化旅游資源,創作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文化衍生品、旅游紀念品、工藝美術品等等文創產品,激發新一代年輕人的創作熱情與積極性,提升整體活力,增強養生香藝文化和香品的傳播和推廣效果。
  目前,潮州養生香藝已進入韓山師范學院選修課程,學生反響不錯,學習意愿十分強烈。我希望這一批年輕的文化傳播者,能更廣泛地傳播香文化?,F在我們也需要利用新媒體、網絡平臺這些新穎、高效的傳播形式,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香文化。
  
圖片
黃威(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美術高級講師):
搭建非遺傳承人才培養“立交橋”
  當下,年輕人的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科技。非遺文化也正以年輕、時尚的方式,運用不同的載體,借助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VR/AR等前沿新型技術,“活”了起來,“火”了起來。
  我想就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和人才培養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  從非遺傳統工藝應用于現代產品上來看,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類別分為三方面。第一個是非遺高級定制作品;第二個是創意手工產品,即結合現代生活家居生活需求,將非遺融入小家電、文化禮品、家居軟裝等方面;第三個是非遺文創衍生產品,采用現代設計的流程和方式,提煉出經典視覺符號及衍生應用設計。雖然不涉及傳統技藝,但是產品承載著各種非遺獨特的圖案紋樣,具有傳播普及非遺之美的重要價值。
  關于非遺人才培養的問題,大家共同面臨的困境是傳承難,“招不到年輕人”。傳統手藝想要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,必須要有年輕人來學習。在數字化時代,非遺文化的表達無論用什么新的表現形式,都要縮短年輕人和傳統手工藝的距離;要建立普職融合平臺,利用職業院校實訓場地、專業師資等優勢,聯合中小學共同開發“非遺文化微型課程”。探索以技藝培養為主的非遺文化特色教育新模式,從小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熱愛之情。同時要搭建非遺傳承人才培養“立交橋”,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具有開放意識、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,緩解傳承人才困難的問題。

 

?


Copyright ?2018 潮州文明網.ALL RIGHTS RESERVED.
Japanese色视频在线